人才是资源城市淮南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职业教育为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做好这项工作将有效促进淮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5所,其中公办学校8所,民办学校7所;目前,在校学生数3.8万人,专任教师1253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43人,职普比约为45:55。高等职业院校4所,其中公办1所、民办高校1所,企业办学1所、国有民办1所,专任教师1400余人,在校生3.1万人。
二、存在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多头分散管理
一是中等职业学校分属不同部门,多头管理。15所中职院校中仅有市职教中心、淮南市体育中等专业学校两所归市教体局直接管理,其他13所均属行业或企业管理,资源难以有效统筹。二是四所高职院校四种办学体制,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基本上是各自为阵,没有做到人才共享,资源共用,融合发展。
(二)经费支持不足,政策保障不够
一是全省16个市,已有10个市实施学费全免政策,而我市中职只有农村户籍学生免费,城镇户籍学生未免。二是职业院校编制内聘用兼职教师财政支持政策未全面落实,致使我市职业学校向企业、社会聘请专任教师总数20%的标准;人才引进缺乏更为有效完善的政策举措,现有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
(三)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水平不高
一是学校小散弱,资源利用率低,亟待整合。我市15所中职只有5所达到省级达标建设B类办学评估标准,无一达到A类标准。目前只有淮南职教中心、淮南卫校、安徽机械工业学校、寿县科技学校、凤台县职教中心、潘集职教中心6所学校符合五年制3+2高职教育招生条件。二是中职学校师生比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的不低于1:20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市职教中心为1:23,淮南卫校为1:27。三是“双师型”教师只占35%,多数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实践经历。四是学校急需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因单位性质、编制等问题无法进入;三年来因待遇问题,博士及正高未引进一人;目前四所高职只留有1名博士研究生(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原有7名现已流失6名)。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层次不高
一是尚未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产教深度融合”政策支持体系,缺乏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与办法。二是职教集团虽已成立多年,但其在统筹协调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的各自优势作用等方面未能充分发挥。三是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招聘、用人等浅层合作阶段。本地企业因就业条件较低,缺乏吸引力,毕业生在本市就业率仅为20%左右。
(五)中高职融合发展不足
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过程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中职院校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支持力度不够,高职院校招收的本市中职毕业生比例不高(淮职20 %,联大30%,工贸10%),没有形成中高职抱团发展的局面,职业教育的发展竞争力不强。
三、意见建议
(一)优化布局,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一是加大中职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步伐,将我市行业管理的中职学校并入职教中心,统一归口教育部门统筹管理。二是强化对4所高职院校的指导和帮扶,明确教体局为协调服务机构。三是妥善解决公办职业学校机构编制问题,积极解决安徽工贸学院办学体制问题,推进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体制改革。
(二)强化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统筹协调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全面落实我市中职学费全免政策;积极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多元经费投入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支持优质、特色职业院校建设。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争达到所规定的向企业、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20%的标准。
(三)加大政策支持,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加快中职教育分类达标示范建设。重点打造淮南卫校、淮南技工学校、淮南交通学校和市职教中心4所职教园区学校,争创全国1000所优质中职学校,支持市职教中心创建省A类学校;同时加快推动寿县新校区、凤台县、潘集区职教中心B类达标建设。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出台政策鼓励行业企业专业技能技术人才到学校兼课和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交流;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加强中高职教师及两所高校的交流互动,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三是制定出台适合职业院校人才引进的政策,做好现有人才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合理设置职业院校人才准入条件,扩大学校的用人自主权,支持高职院校之间以及同地方、企业、省属高校组建人才合作联盟。
(四)发挥职教集团作用,强化校企合作
一是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引领作用,推动我市普通中职学校积极开展“3+2”联合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打造政、校、行、企联合体,使得职业教育链与社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有机融合。二是建议制订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引导毕业生留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五)加强中高职衔接,推动产教融合
一是强化中职招生市级统筹,落实教育部提出的高中阶段招生职普大体相当的要求,推动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二是建立有关职能部门、中职学校和县区服务、支持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将初三毕业生就读本市职业学校的人数列为县区及中职院校考核指标,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